首页 > 文库 > 正文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三十四)

浏览:7273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2025-10-16
已关注 关注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三十四)《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经典之作,创作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诗人眼看报国宏愿无望,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还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其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然而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仍未被听取,反而被降为军曹。接连的挫折让诗人报国宏愿化为泡影,在极度郁闷的心情下,他登上了幽州台,创作了这首诗。诗中饱含着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 二、诗歌原文与注释
### 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注释
-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 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 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 三、诗歌赏析
### (一)时间维度上的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将诗人置于时间的长河中。诗人向前望去,那些能够理解他、赏识他、与他志同道合的先贤已经远去,无迹可寻;向后望去,未来的时代与人物尚未来临,同样遥不可及。这种在时间维度上的彻底隔绝,让诗人感觉自己仿佛是宇宙间一个孤立的点,既无法与过去产生深刻的共鸣,也无法对将来寄予期望。这种孤独,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上的孤立无援,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强烈质疑。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想起燕昭王礼遇重用乐毅、郭隗等英雄豪杰共图霸业的历史故事,对比自己遇到的只是武攸宜这样刚愎自用、庸碌无能的人,不禁悲从中来。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不仅借燕地史实反衬出壮志难酬的忧愤,而且吊古伤今,抒发出在悠长的时间洪流中因个体生命的孤独短暂所引起的伤感。

### (二)空间维度上的渺小——“念天地之悠悠”
诗人将目光从时间转向空间,“天地之悠悠”描绘出天地的广阔无垠和时间的漫长久远。在这浩瀚的宇宙面前,个体的生命显得如此短暂,个人的抱负与理想又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当这种对时空的无限感与个人的渺小感交织在一起时,那种壮志难酬、生不逢时的悲凉感便油然而生。这一句以空间辽阔永恒的描写作对照,把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烘托得十分强烈。

### (三)情感的爆发——“独怆然而涕下”
由于前面三句所蕴含的苍凉感伤情绪的重重积累,终于喷发出末句“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独自一人,止不住地流下悲伤的泪水。这泪水,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流,也是为这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而流,更是为那些同样在历史长河中感到孤独与无奈的灵魂而流。以一种巨大的感情冲击力,猛烈地震撼着读者的身心。

## 四、艺术特色
### (一)意境雄浑
诗中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营造出了雄浑的意境。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苍莽广阔的图画,画中兀立着一位因胸怀大志、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和悠久的历史之中,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沉、宏大。

### (二)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整首诗语言简洁质朴,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短短四句,直抒胸臆,将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直白而有力,“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语调苍凉悲壮,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 (三)句式与音节的巧妙运用
诗的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节奏紧凑,增强了诗歌的紧迫感和孤独感;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节奏舒缓,更有利于抒发诗人的悲愤之情。这种抑扬变化的音节,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五、诗歌的价值与影响
《登幽州台歌》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引起了后世无数人的共鸣。这首诗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价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卷二称“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媒体矩阵
奔流文学-B站

奔流文学-B站

奔流文学-抖音

奔流文学-抖音

奔流文学-快手

奔流文学-快手

奔流文学-微博

奔流文学-微博

奔流文学-知乎

奔流文学-知乎

奔流文学-百家

奔流文学-百家

奔流文学-顶端

奔流文学-顶端

奔流文学-头条

奔流文学-头条

奔流文学-公众号

奔流文学-公众号

奔流文学-小红书

奔流文学-小红书

奔流文学-西瓜

奔流文学-西瓜

奔流文学-腾讯视频

奔流文学-腾讯视频

奔流文学-搜狐视频

奔流文学-搜狐视频

奔流文学-豆瓣

奔流文学-豆瓣

奔流文学-简书

奔流文学-简书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