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八十一】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八十一】
郭进拴|青城情思




我与平顶山市文联的郭雪雷、涂科山一道浏览了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的青城山。
那天正是雨后初晴,树叶滴水,苍岩流泉。日光穿过郁郁葱葱的翠林,照在石板道上,紫烟缭绕,扑朔迷离。沿着石阶进山,不时有“凝翠”、“云巢”、“天然图画”等石刻,映入眼帘。往上走到青龙岗下,我们在一座朴拙的桥亭里休息,真正领略到了“苔深不雨山常温,林静无风暑自消”的意境。
在天师洞,我们在当年徐悲鸿的画室驻足观望。据廖静文女士在《徐悲鸿的一生》一书中回忆:“徐悲鸿先生在这里独居一室作画。先后画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我和徐悲鸿先生常常沿着一条幽静的小溪而行,到一座小木桥上,坐在那里,听山涧清泉潺潺流过时发出的音乐般美妙的鸣奏。在浓密的夜色中,萤火虫闪着绿色的亮光,轻轻地从我们头上飞过,凉爽的晚风将树木的阵阵芳香吹来,有时远处还有啄木鸟的叫声。这是多么美丽、宁静、迷人的夜晚啊!”




沿着当年徐悲鸿、廖静文散步的足迹,只见溪水边有个年轻的口技演员,不时作出种种鸟鸣,林深处便有不知名的山鸟与之呼应。他凝神谛听,根据圆润婉转的鸟音,不断校正自己的口技。野鸟应一声,他学着叫一声。人鸟共鸣,饶有趣味。我钦佩这位口技演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拜山鸟为师。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都要有这种敬业好学的精神。
天师洞的山门、三清殿和黄帝殿的布置在中轴线上,作为道观群空间布置的核心。大小十多个天井和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错落,把殿宇楼阁连成一片。建筑空间和景观的变化,道路的回环起伏,光线明暗的对比,廊柱上的楹联石刻,加上天井中的古木奇花,使古观充满了诗情画意。与周围的自然山水交相映衬,分外幽雅。
三清大殿是天师洞的主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建于1923年。殿前通廊九级石阶,前檐排列六根大石圆柱,立在高1.2米雕工精致的石狮、麒麟和独角兽柱础上。殿堂横列5间,共580平方米,重檐飞檐,古朴宏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