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 正文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八十五】

浏览:594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2025-10-25
已关注 关注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八十五】


郭进拴|草堂借笔


草堂借笔


        出成都西郊,过青羊宫,沿翠竹摇曳、垂柳依依的浣花溪西行,我与雪雷、科山一行便来到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我们入草堂大门,依次参观了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的厅堂。大廨是座通堂式的敞厅,厅前两株合抱的黄桷树,枝繁叶茂,浓荫蔽地。所谓“廨”,即官署,古代官吏办公之所。大廨既为象征性的办事之处,当然设有桌椅几案、文房四宝之类的陈列。今日我们在此所见,屹立正中的是著名的雕塑家余痒先生所塑的杜甫像。诗人一副饱经忧患的清浊面容,拈须沉吟,仿佛满腔忧国忧民之情正待抒发。

        工部祠正中设雕镂花边神龛,供奉杜甫彩色坐像,头戴羽巾,身着紫袍,腰系朱缓,圆脸红活含情,胸前直垂五柳青须,看上来雍容华赡而可敬。历史上杜甫流亡成都时,由于好友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严武的推荐,只作了半年“检校工部员外郎”(唐朝中央掌管工程、屯田、水利等事务的官员,级别在六品以下。)的空头官职,即将辞归草堂。后人执意修造,习惯上称他为“杜工部”,乃是一种尊称,其祠宇也因之取名为“工部祠”。

        诗史堂位于草堂的中心地位,广檐深廊,恢宏古朴。现存建筑为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建,门额横匾褐底白字的“诗史堂”三字浑厚苍劲,系由邵章补书。邵先生在清代曾入翰林,解放后在中央文史馆任职,于书道极有功底。两边楹柱上悬挂一副长联,乃近代书法家叶恭绰先生补书,书法瘦劲潇洒,别具韵味。上联是:“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下联为:“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相传上联是清人沈寿榕撰写,下联乃彭毓松所对。联文对诸葛亮的功绩与杜甫的诗歌都作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他们客寓蜀都而欲东下襄阳的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史堂正中,塑有一尊古铜色的杜甫立像,便服儒巾,一手拈须,忧虑地凝视前方,仿佛是在把岁月深处的往事咏叹:“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表现出诗人的一腔爱国情怀。杜甫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即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历史,所以被后世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就因此而得名。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辗转来到成都,寄居在西郊浣花溪畔履空和尚和草堂寺。第二年春天,亲友帮他在寺旁建了一座草堂,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的杜甫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屋,生活才安定了下来。谁知,公元761年秋的一天,一场狂风暴雨卷走了草堂顶上的茅草,至使“床头屋漏无干处。”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希望有一天,天下寒士都能住进广厦不受寒冻……

         杜甫在成都生活了近六年。公元七六五年四月,他在蜀地能依靠的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死,他悲痛万分,非常惋惜,因此只得于同年五月病别成都。杜甫去世后,草堂就无人居住了。后历代重修,奠定了现在杜甫草堂整个建筑群的规模。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媒体矩阵
奔流文学-B站

奔流文学-B站

奔流文学-抖音

奔流文学-抖音

奔流文学-快手

奔流文学-快手

奔流文学-微博

奔流文学-微博

奔流文学-知乎

奔流文学-知乎

奔流文学-百家

奔流文学-百家

奔流文学-顶端

奔流文学-顶端

奔流文学-头条

奔流文学-头条

奔流文学-公众号

奔流文学-公众号

奔流文学-小红书

奔流文学-小红书

奔流文学-西瓜

奔流文学-西瓜

奔流文学-腾讯视频

奔流文学-腾讯视频

奔流文学-搜狐视频

奔流文学-搜狐视频

奔流文学-豆瓣

奔流文学-豆瓣

奔流文学-简书

奔流文学-简书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