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八十六】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八十六】
成都杜甫草堂是杜甫草堂里最有名的,既是文学史上一块胜地,又是游览佳境。柴门、少陵碑亭、陈列室等建筑精巧别致。全国杜诗版本的收藏,这里也是最多最全的。
站在杜甫草堂,我那感情的潮水,似江河奔涌。那雕刻精工、栩栩如生的杜甫塑像仿佛正在向游人诉说着诗圣那动人心魄的件件往事:
杜甫,字子美,还是我们河南的一位老乡啊。他是洛州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瑶湾村)人,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出生。杜甫二十岁时远游吴越,后应试落第,又北游齐赵,回洛阳后,在偃师西北筑陆浑庄土室居住。天宝三载(七四四年)李白从长安到洛阳,与杜甫会了面,从此两人在诗歌创作上互相学习和帮助,成为亲密的朋友。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在那“万方多难”的动乱年代,他和劳动人民一样,遭受了战乱、饥饿之苦,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诗为武器,真实而又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愤笔疾呼,写出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句,迸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激忿已极的千古绝唱!他还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等著名诗篇。
杜甫在成都有《蜀相》、客至》、《狂夫》等诗,都是七律。他在《蜀相》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悲壮遒劲,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很广。直到他离开人世的前夕,他曾因逃难饥饿五天不曾进一口热饭,可他仍在关心国家,忧虑人民,写出了“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诗句。
他一直注视着人民:“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
他那忧国忧民的泪水还一直在流:“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他那心底的烈火一直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落日心忧壮,秋风病欲苏。”就这样,一颗伟大的忧国忧民的赤子诗心,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在长沙到岳阳途中的一条破船上停止了跳动,享年仅59岁。杜甫死后,家人无力为他安葬,只好把灵柩暂置于岳州。直到43年以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收拾乞丐”,把灵柩运到洛阳与杜氏故里巩县之间的偃师县,移葬于首阳山下。
我伫立于成都杜甫草堂,思念良久,浮想联翩。我为诗人一生的不幸遭灾而愤然不平。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而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一个饮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秀的儿女。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度里,聪明超人、知识渊博、爱国爱民的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在中国唐朝的开元盛世竟不被重用,反而屡遭冷漠,致使四处乞讨,漂泊流浪,饮饥号寒,死于孤舟。这怎能不激起人们极大的愤慨呢!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人才;浪费人才莫过于埋没压制人才。试想,祖国之大,世界之大,如杜甫之才德者,尚有几人?为何不用?为什么压制?说穿了,就是杜甫与唐肃宗及其之类的政见不合,更确切地说,就是蕴藏于昏庸的当权者对智者的忌妒。这种嫉妒是埋没、压制人才的主要原因,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癌细胞。那些在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下成长起来的“武大郎”,以权压人,越压越狠。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统治者在百姓的白骨堆上营建自己的统治宝座,百姓一代又一代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反倒成了统治者制造人肉宴席的牺牲品,这是何等的不公啊!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