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九十五】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九十五】
第二天是个晴天,毛泽东同志穿了一件洁白的衬衣来到了他的旧居“上屋场”。这房子一半是瓦屋,一半是稻草盖的;人们说,过去它就是这样。“马日事变”以后,国民党匪帮把它没收了,糟蹋得不成样子。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把它收了回来,按照冲里一些老人的记忆修复了。毛泽东同志走进堂屋,小小的堂屋原先只有一半属于毛泽东同志的父亲毛顺生先生。和湖南的普通农舍一样,这屋子靠里端的板壁上供着神龛子。随行的同志问道:“当年是这样的吗?”毛泽东同志笑笑回答说:“是这样的。”
到了灶屋,毛泽东凝视着里面的陈设:弧形的土灶,黑色的饭锅、菜锅、木盖的瓮坛、碗柜子、水缸……每一样东西都让他忆起与父母,弟妹朝夕相处的日子。
在父母的卧室,他呱呱坠地的地方,他伫立在父母像前,眼睛湿润了……他深情地抚摸着架子床,大布青蚊帐、蓝色印花被……
到了毛泽东同志自己当年的住房,这是卧室,也是书斋。青少年时代,他常常在这里点起一盏竹筒摞起的桐油灯,熬夜读书。床头墩椅上,还摆着一个古旧的、简陋的灯盏。
之后,他慢慢地出了大弟弟泽民的房间,便到了屋后。出后门来到了小小的晒谷坪。这上面的山,下边的田,是毛泽东同志早年劳动的见证。




滴水洞、东茅塘、毛震公祠一带是韶山毛氏家族震公一房的发祥地,亦即毛泽东的祖居地。毛泽东的祖人带着毛氏家族,由江西而云南,由云南而湖南,由湘乡至韶山,其间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由元末明初到清末民国初,整整500年,到毛太华以下第20代,终于孕育出这个家族乃到中华民族一位最卓越的人物。
从滴水洞峡谷内淌出一弯小溪,人们在洞口筑起一座水库,水质清醇,冬温夏凉,松、竹倒映其中,格外清幽神奇。
毛泽东在震公祠前下车后,健步如飞,上了高坝,下到水里——这一湾碧潭,南有龙头山高踞,葬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北有虎歇坪巨鼓,有毛泽东祖父毛恩普安眠;滴水洞西山麓,即为毛泽东外祖父家唐家托。毛泽东便在这样一个地方轻舒双臂,英姿大展,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时而潜行,时而漂浮……毛泽东整整游了两个钟头,直至暮色降临才上岸……
毛泽东非常迷恋这个地方:“将来我老了,退休了,就在这里盖一栋茅屋子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