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 正文

“为人生派”小说概述

浏览:44332   作者:张同俭,闫玮   来源:新编现代文学史
2011-01-06
已关注 关注

 

 
  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重要标志。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人生,而创造社则高举为艺术的旗帜,分别代表新文学发展中的两大文艺思潮。在小说领域里,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始终处在20年代我国文学现实主义潮流的潮头。他们遵循着“文学为人生”的原则,一贯重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他们认为文学是“人生的镜子”,是“人生的自然的呼声”,认为“广义的艺术观念便是老老实实地表现人生”。因而他们在创作中立足现实,以文学形象反映和表现人生,探讨人生的一般问题。他们关切现实,描绘着熟悉的人和事,在文学形象中寄托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评判,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抨击,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因而又被称为“为人生派”。
  出于“为人生”的文艺观,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多以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人们所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如当时较为敏感的青年恋爱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妇女贞节问题、劳工问题等。“问题小说”是当时的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与“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也间接地受到过易卜生“问题剧”和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传统的影响。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冰心、庐隐等的问题小说成就最为突出。他们把“爱”做为合理的人生,常以爱与美的追求者、人生的慰安者或悲哀的宣泄者的身份,去探讨人生的究竟,去捕捉知识青年的灰色的、烦闷的或痛苦的内心奥秘,去描写人生的悲剧和喜剧,表现了他们感时忧国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
  在创作方法上,尽管小说家们早年的创作手法有客观写实、主观抒情、幻想、象征种种不同,但在其关心人生和积极入世的态度的牵引下,均渐次趋向了现实主义。冷静、客观、严峻是他们创作方法的共性特征。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同俭,闫玮,来源:新编现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媒体矩阵
奔流文学-B站

奔流文学-B站

奔流文学-抖音

奔流文学-抖音

奔流文学-快手

奔流文学-快手

奔流文学-微博

奔流文学-微博

奔流文学-知乎

奔流文学-知乎

奔流文学-百家

奔流文学-百家

奔流文学-顶端

奔流文学-顶端

奔流文学-头条

奔流文学-头条

奔流文学-公众号

奔流文学-公众号

奔流文学-小红书

奔流文学-小红书

奔流文学-西瓜

奔流文学-西瓜

奔流文学-腾讯视频

奔流文学-腾讯视频

奔流文学-搜狐视频

奔流文学-搜狐视频

奔流文学-豆瓣

奔流文学-豆瓣

奔流文学-简书

奔流文学-简书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