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 正文

漫漫十年路 深深奔流情

浏览:17595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2024-06-16
已关注 关注

  到了2024年,《奔流》已复刊10周年,我们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也已成立10周年,我也是第10次走进了奔流作家研修班。

  2024年4月27日上午,我正在听顾建平老师讲课,突然浑身发抖,无法说话,出现了昏迷状况。孟玉玲总编和游磊、董海燕、王冉老师第一时间把我送到医院紧急抢救。当我醒来时,他们围着我问寒问暖,董海燕老师还为我付了医疗费,并通知我儿子和爱人从平顶山赶来。医生说多亏送来及时,再晚就没命了。这一次,我与奔流人有了生死之交,终身难忘。

  回顾我走过的文学路,我对《奔流》的编辑老师们永远怀着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我是个苦命的孩子,十几岁时因父亲病故,弟、妹们又小,被迫辍学,接过了父亲的放羊鞭。上山放羊时,我带着书和别人用过的废纸,中午羊在树荫下休息,我就蹲在羊群旁边看边写。晚上归来,就坐在昏暗的柴油灯下写作。冬天柴油上冻了,就用火烤化再点着。瞌睡了就打开冰凌茬子,用冷水洗把脸再写,手冻得又红又肿,寒风一吹,裂开了一道又一道的血口子……我写啊写,写出的上千篇稿子投遍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刊,然而全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回音。在我失望的时候,收到了《奔流》编辑部的一封信,信中说收到了我的稿子,肯定了成绩,指出了不足,望继续努力,盼加强联系。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不知姓名的编辑写给我的亲笔信,给我以很大的鼓舞,又一次点燃了我的写作热情。我决心用只有一次的生命去拼、去搏,去向厄运挑战,向一切艰难险阻挑战,在逆境中奋进,愿做高尔基笔下的受伤的苍鹰,宁肯在不停的飞翔中摔死于山谷,也不愿在安乐窝中平庸度日。

  后来我先后认识了《奔流》的张富领社长,郑旺盛、游磊、董海燕、魏慧玲、王冉、山女等老师,2014年我又率领平顶山作家代表团出席了盛大的《奔流》复刊仪式和在鲁山召开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

  尤其是2019年7月27日上午8点,奔流文学院第十届作家研修班迎来了茅奖作家周大新,他授课的题目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的选材问题》,主要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今天的地位、现实主义创作究竟哪些可供选择以及现实主义创作中选材依据的准则几个方面来为“写什么”支招。授课期间,周大新老师从历史题材、乡村生活、城市生活、军旅生活、异国生活等大的版块和类别来阐释“写什么”,通过《张居正》《香魂女》《汉家女》《喊山》《蒋介石要请客》《高山下的花环》《北京人在纽约》等作品来映照作品背后的文脉探索。

  周大新是河南邓州人,1985年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班长、排长,直至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因为对军旅生涯怀有深情厚谊,周大新老师在讲到军旅题材时一度为中国军人的默默付出与伟大奉献而落泪。本次能参加奔流文学院第十期作家研修班,是我在奔流文学院第十期研修班报名群中看到了董海燕老师发的信息说是周大新,王宏甲老师要来授课,这扌促使我下决心报名参加这次学习。

  因为我爱读这两位大作家的作品,还写了《我读周大新<天黑得很慢>》《周大新和他的三部长篇小说》,还有《我读王宏甲<中国有个滕头村〉》《震憾人心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等,多次在我主持的《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发表。出发前,我专门找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中国有个滕头村》《湖光山色》《看遍人生风景》《天黑得很慢》等,以便让老师们签字留念。

  没想到的是,报到时名单上有一百零八位正式学员,创奔流文学院开班以来学员之最。这可能是报名群起了大作用,也可能是大家都是奔着周大新和王宏甲两位名家而来的。更让人感动的是开班仪式上座无虚席,后边还站了很多学员。无奈张富领总编下令让编辑部的同志全部站出来,把位子让给学员。

  王宏甲、周大新老师引经据典,讲得深入浅出,还为我带的书签了名,并与我合影留念,使我受益匪浅,真是不虚此行。顾建平老师还把我的《风风雨雨六十年》制作成了课件,重点评析,他建议我把此文扩写成30万字的篇幅,把感人的细节展开,有反思,有掏心窝子话,写好了,会载入文学史的。我根据老师的指点,修改后的《风雨兼程文学梦》以三万多字的篇幅发表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9年第10期,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已参加了10次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每次都收获满满,为我写作八十万字长篇报告文学《鲁山脱贫大决战》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尤其是让我感动的是在卢氏研修班发了刊登有我《曲曲弯弯作家梦》的《时代报告》杂志,在唐庄学习班发了登有我散文的《奔流》杂志和发表有《郭进拴创作评谈》的《时代报告》杂志,在嵖岈山研修班又发了刊登有我的散文《母亲》《寄往天国的信笺》的《奔流》杂志,使我有了与大家交流的话题,也更调动了我的写作积极性。山女老师到《奔流》编辑部后,连续编发了我的散文《碾转的家乡味道》《养子沟观瀑》《大美老君山》等,对我鼓舞很大。董海燕老师先后编发了我的《我的牧羊生涯》《我的编辑生涯》《写给孩子们》《壮哉,鳌头村》等十余篇作品。我还在《奔流文学网》发稿1000多篇,阅读总量达4000多万。

  自从我认识了奔流的老师后,他们不但经常向我约稿,而且还言传身教,多次到平顶山讲课,还和我一道深入平顶山的城市、乡村、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厂矿企业,边采访边给我出题目、压担子,并教我如何深入生活、如何构思、如何修改、如何提炼主题、如何写出新意?把他们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都丝毫不留地传给了我。往往我写出初稿他们再反复修改。这中间付出了老师们多少为别人所不知的心血和汗水啊!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多少个不眠之夜啊,我们把盏夜话,共论文与人。每当我事业上有了成绩,老师们就及时给予鼓励,当他们发现了我工作中的缺点,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并耐心细致地批评教育,真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使我倍感幸福和温暖。有一段时间,我为了赶进度,稿子写得比较毛草,编辑老师就批评我不要萝卜快了不洗泥,应该高标准、严要求,不能骄傲自满,并把几篇不成功的稿子提了具体意见,退给我修改,一直等到我改得达到了发表水平他们才签发。

  这些年来,我每前进一步,每取得一点成绩,都与《奔流》的编辑老师对我的帮助分不开。我每次到编辑部,老师们都停下手头的工作,给我倒水让座,问寒问暖。当我像一位疲惫的旅行者,一位傻乎乎的山民一样坐在《奔流》的沙发上时,我感到一种温馨和友情。他们都是称职的好编辑,都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奔流》的女编辑像《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戈玲”,心好面善,令人喜欢,而男编辑则像冬宝,总是笑喜喜的。后来,《时代报告》来了一位我不认识的新编辑,直到我的《追忆恩师张一弓》发表时,我才知道这位淳朴善良的编辑名叫董海燕。

  由于我与编辑老师们太熟、感情太深,就不想当面给他们稿子,喜欢给他们寄稿、捎稿。近几年又学会了发电子稿件,并且从不复信,从不过问,能用就用,不能用就不用,我怕当面使他们为难。当然,我的稿子有用的,也有不用的。用的都经过了老师们修改、润色;不用的我理解为可能写得不好、篇幅太长或不适合刊物口味。

  当我每次捧读散发着油墨香的《奔流》时,总感到那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编辑、校对、总编们多少摸不着、看不见的心血和汗水啊!因为我也是一名曾编过《乡音》《豫西报》《风穴文艺》《沧桑》和《新城》《文艺界》《尧山》等报刊的编辑,个中甘苦,自有体会。从组稿、编辑、画版、排版、校对、印刷、发行,各个环节,要付出多少别人所不知的心血和汗水啊!当编辑难,当个好编辑更难。当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是无名英雄。《奔流》的编辑们,就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牺牲。他们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编织着《奔流》溢光流彩、吐艳飘香的春夏秋冬;他们用感情的丝和彩色的线,描绘着我们河南大地的春花秋实,描绘着生活的甜蜜,绣着他们胸中绚丽的奇葩!《奔流》是河南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自己的刊物,她播放着乡亲们欢乐的歌声,绘下了乡亲们那甜美的笑靥。

  今天,在《奔流》复刊10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我终于找到了一次机会,向我尊敬的编辑们致敬了,我诚挚地说一声:“谢谢!谢谢每一位热心培养我的编辑老师们!”

  作者简介:

  郭进拴,笔名智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主任,《智泉流韵》原创文学公众平台总编辑、创建人,《文艺界》杂志总编辑,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等专著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3000余万字。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媒体矩阵
奔流小作家-B站

奔流小作家-B站

奔流小作家-抖音

奔流小作家-抖音

奔流小作家-快手

奔流小作家-快手

奔流小作家-微博

奔流小作家-微博

奔流小作家-知乎

奔流小作家-知乎

奔流小作家-百家

奔流小作家-百家

奔流小作家-顶端

奔流小作家-顶端

奔流小作家-头条

奔流小作家-头条

奔流小作家-公众号

奔流小作家-公众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