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八十五】
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八十五】
2017年9月25日中午,我下班走到市政大厦二楼的门岗,值班的门卫叫着我的名字递给我一本《携手南行一万里》的精美图书,说是鲁山的一位朋友指名道姓送給我的。
我一看作者程广振、韩凤民都是很陌生的名字,又一看作者,两位都是鲁山人,程广振,河南省鲁山县人,1944年5月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参军,1967年6月入党。先后在85团和师宣传科服役14年。1978年转业后,先在河南省电力局、后在河南省委《党的生活》杂志工作。职称:副编审。2005年退休。曾主编诗歌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河南英雄故事《人民的儿子》(河南海燕出版社出版),参与主编《世界名人传记大观》(三卷本,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2005年至2008年在马来西亚旅居期间,应约担任该国最大的华文报《星洲日报》”中国人眼中的大马”专栏撰稿人,共发稿60多篇。程广振同志生活态度积极,常以“生为祖国,国养吾人。无国无我,国强我存。生为人民,民系根本。毋懈毋忘,铭记在心”、“做好寻常事,坦然度今生”自励。韩凤民,1944年4月出生于河南鲁山,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主编出版《肝硬化辩治》一书,曾任地区医院副院长。退休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和新山三九海鸥中医药中心应诊多年。
我用了几天几夜的时间,终于 读完了全书,我被深深感动了!
这本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名为《携手南行一万里》的新书,是程广振、韩凤民两人作品的合集,内容包括“南行日记”、“马新印象”、“杂咏述怀”,另有马来西亚友人的一辑“缕缕情思”的纪念文章,加上一组彩照,内容十分丰富,足以反映“地球一村往来频,难辨海角与天涯。携手南行一万里,方串邻舍第五家”的真实情况。南行万里,依次是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第五家就是马来西亚,这个名字好熟悉。
“年过花甲下南洋,三九海鸥施岐黄。蕉风椰雨天地阔,权把他乡作新乡”,在韩凤民、程广振的《携手南行一万里》中,由于作者写的多是“我”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家与国成为作者散文的主题,并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保留了一种浓浓的家国文学情,也不失血浓于水的家庭亲情,充满可贵的责任与担当,释放正能量。这恰恰是文学作品应该为众多读者提供的精神产品。
韩凤民、程广振是在为传播中医药文化、诊断治疗病人为主业及记录在当地所见所闻前提下写作的,因此他们笔下所记述的都非虚构,纪实性较强。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他们在选材上注意材料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此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他们的作品,是有情怀的写作,或抒发爱国情怀,如《展示中国形象的海外窗口》、《中国的崛起是世界人民的希望》、《大马华人眼中的中国》;或表达对乡土的依恋,如《乡情无限》《敬天敬地敬祖宗》《母亲河水老娘土》《华乐悠扬寄情深》;或歌颂中马友谊,如《为中马友好尽力》《话说“相信中国人”》《绵延不断的“星洲大爱”》《大马华人的深情厚意》《堂堂正正的大马华人》;或关注社会的垢病,如《素质尽显人杂时》《阴阳人的另一面》《打击罪犯有助旅游业》《从在机场被罚说到维权》;或表达对文化的思考,如《南洋书香也醉人》《文化盛会传统“大餐”》等等。在韩凤民的“南行日记”中,这样的情怀更是比比皆是。虽然写的是异国的风情和人物,但情意相投,文脉相通,依然有较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