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童趣儿【二百八十七】
郭进拴|童趣儿【二百八十七】
我也在这里获得了慰藉:大自然给了我自我,使我获得了一个纯真的心爱。
我所在的学校附近,曾有一个大荷塘。每到初秋时节,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花带珠,皎皎无暇。绽蕾怒放的,嫩蕊摇黄的,芳唇轻启的,娇羞欲语的等等,不一而足。那一片片的荷叶或浮或立,密密叠叠,如碧玉托浮于水面。我随口吟出两句古诗:“荷叶团团擎翠盖,莲花灼灼斗红妆。”
莲花属于睡莲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顽强,颇值称道。一粒沉睡于地下千年的古莲子,只需在莲子两端各钳去一至二毫米,给足水分和一定的温度,三天后便会抽出嫩绿的新芽。若重新种植,依旧可以开花结果。
有一天,放了学的我正在观看荷花 ,天空忽然滚过一阵闷雷。接着,豆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地落下来,雨势甚猛。我禁不住为满塘的荷花担心。同行的阎启元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不打紧,雨来得巧,正好让你见识见识荷花的风骨。”
“雨打荷叶有声画,风吹渔舟无字诗。”这正是雨中赏荷的绝妙景致。
说话间,大雨如注。暴怒的天公,挥动着无数条长长的雨鞭,抽打着荷花的叶,发出一片“咚咚”的声响,像千面战鼓,时急时缓,时松时骤。我暗自叫苦,这满塘的荷花即使不被雷雨击倒,叶必定是花残叶败,七零八落了。
暴雨将息,纤细的雨丝还在空中划出一条亮丽的彩虹,我和阎启元老师便赶到塘边,只见满塘荷花昂然挺立,面无惧色,像是威武的勇士,经过暴雨的洗礼,更显得清秀,雅洁,可爱极了。阎老师见我看得入痴入醉,就笑着说:“怎么样?其实,这荷花不但风骨顽强,还颇具献身精神呢!”
阎启元老师介绍说, 荷花果实可食,有莲子粥,荷叶粉蒸肉,排骨藕汤。殊不知,藕节,莲子,莲蓬,莲房,花蒂,莲须皆可入药。据说,华山顶上有一池生有千叶荷花,吃了便成仙。《太清绪草木方》也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采莲花七分,八月八日采莲根八分,九月九日采莲实九分,阴干后放置在竹制的容器中,服上一勺,便可令人不老。这虽被涂上了神秘色彩,但从侧面说明了荷花的药用价值。就连那静谧地躺在水面上的荷叶,其功用也并非只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用它煎药,不仅去暑生津,还能助人文思。荷花浑身上下无弃物,无怪乎诗人们叹曰“落残数柄荷花蕊,浸得一瓶泉水香”了。荷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荣华富贵,没有玫瑰那样娇艳浪漫,没有梅花那样傲骨铮铮,也没有桂花那样香漂十里。然而它出污泥而不染,洁身吐芳,那含苞的荷蕊,分明展示着“出世入世”的机警,那绽开的荷瓣,确实表现了“不弃不舍”的精神。烈日炎炎,骄阳似火,荷花却“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越发显现出它的神勇刚烈和超凡脱俗。荷花不单单在于它的美学价值,更多的时候在于它的无私奉献。荷花初现,“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嫩碧才平水,园阴已蔽鱼”。接着便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慢慢地就“露冷芳意尽,稀疏空碧荷”,到了晚荷,“无有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临了还“留得残荷听雨声”,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竟次开放,绵延数月,每一个阶段,荷花奉献给人们的是它迥异的神彩,无畏的风骨,即便香消玉殒,一眼望去依旧碧绿蓝天,虽死犹生!这时候它什么也不曾带走,却给人们留下了香甜的莲子和粉嫩的白藕,让秋冬的人们大享眼福和口福。所以,普度众生的佛教就与荷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莲花王的传说》记载: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就这样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佛教就是基于众生的爱莲心理,传播才如此之迅速。荷花不仅拥有华丽的姿容,而且它通身都是宝,其叶,茎,果,根,都可为人们食用或药用,如此这般地济世度人,滋养众生,乃是其他任何花都无可比拟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