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童趣儿【三百二十】
郭进拴|童趣儿【三百二十】
清人冯凌霄在撰写《观音堂剙建陪庭拜殿暨叠址铺路工告竣碑记》中,曾如下描述鳌头村及观音堂之周边景致。“闻之俚句云,“长龙戏水汝阳边,万丈白云天下传。包玉金灯时出现,浮屠耸著五珠颠。”之数山者,俱环鳌邑而戏状也。其包玉诸峰,严壑尤美,望之突然而特立者,鱼头石也;屹然而耸歭者,凤嘴岗也;由岗西下渐见水势潺缓,而泄出於栲栲圈之中者,凉水泉也;水从麓转二三里许,烟凝树合,犬吠鸡鸣相闻而达乎郭外者,鳌头村也。麓尽水环,翚飞鸟革,竹苞松茂,巩固异常,居然镇乎其间者,则有观音大士、文殊天尊、普贤真人三圣之行宫与众圣之行庭,而即予族之家福堂也。”
西湾观音堂系鳌头冯氏家族之家庙福堂也,何为福堂,即福德聚集之地。鳌头冯氏家族,因无古本家乘传世,故其家史不详,然而通过查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可知,鳌头冯氏一族可谓人才辈出,历代均有名人贤士载列其中。
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人物·孝子》卷六记载:“冯维清,生员,住鳌头里。幼有声于庠,后以亲老多疾遂辍举子业,专侍养,孝行著乡曲。并能睦族,胞叔遗二子,皆壮年相继殂。妇寡子幼,清引为己任,奉嫂抚诸侄成立,郡人称孝友焉。卒之日,公立碑村南,以旌之。”
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人物·义士》卷六记载:“冯吉,住鳌头里,监生。性至孝,亲病衣不解带者月余。村中旧有三教堂,吉尝率众输资改建庙宇,以妥神像,而移佛像于妙水寺,志在崇正学也。村东湾关帝庙,旧有地亩为他庙侵去,吉劝里众量力捐资,得钱七十余缗,互相经理。迄今三十载,除每年供香火外,已置公地六十余亩,本拟置地二顷立义塾,乃志未遂而殁,里人惜之。”
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人物·耆德》卷六记载:“冯守伦,字敦五,住鳌头村,庠生。学问淹贯,授徒多成名,居家尤以孝友闻,士林重之,寿八十有二。”
西湾观音堂建筑群,在建筑布局上不同于传统建筑一般坐北朝南的朝向,而是坐南朝北,现有大殿三间,拜殿三间,戏楼三间,远观整组古建筑,因“古朴”而给人以庄严、幽远的厚重之感。庙中现存古碑两块,分别为乾隆三十二年,张施仁所撰《鳌头西湾重修观音堂记》,光绪三十一年,冯凌霄所撰《观音堂剙建陪庭拜殿暨叠址铺路工告竣碑记》。碑文大意为,该观音堂肇建自明代,明末曾毁于兵火,清代冯氏家族成员,在观音堂东开矿采煤后,获利甚丰,于是撤旧建新,对观音堂进行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报赛之余,父老往往以之为憾者,则陪庭宜修,拜殿宜创也。”冯氏族人遂各捐已资,募化众善,鸠工庀材,在大殿前创修拜殿三楹。然而连年凶荒,无力兴工,直至光绪三十一年,新修的拜殿陪庭方才工程告竣。期间共花费白银十八两五钱,铜钱三十七千文,使用车工一百三十四个,每工三百文,使用人工二百一十二个,每工一百文。
观音堂古戏楼位于大殿和拜殿的正前方,座北面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6.86米,台口高3.3米,台基高1.7米,总进深4.9米,其创修时间不详,推测应建于清后期。村人郭进拴所撰的《鳌头村志》序言中,就曾谈及鳌头村的戏曲和古戏楼。“我们鳌头村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过去上庄有豫剧团,窑湾有曲剧班,西街有越调班,西湾有豫剧团,寨上有豫剧团,每到节假日,几个剧团唱对台戏,至今上庄、西湾还留有古戏楼。我小时候常常在这几个戏楼看戏。西湾我舅舅是个戏迷,常常他穿着戏装在台上唱,我站在台下看他唱,唱完再一块又说又笑着回家。”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