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 正文

通江达海梦,悠悠贾鲁河(散文)

浏览:1465   作者:张根法   来源:会员中心
2025-07-25
已关注 关注

通江达海梦,悠悠贾鲁河(散文)

文/张根法


在中原大地的版图上,贾鲁河宛如一条被晨光镀亮的丝带,自郑州城区蜿蜒而过。河面上粼粼的波光映着两岸的绿柳与高楼,既牵系着这座古城通江达海的千年期盼,也流淌着三千年未曾断歇的历史絮语与人文沉香。

暮春时节漫步贾鲁河畔,晚风裹挟着河草的清香掠过耳畔,岸边的芦苇丛里偶有白鹭扑棱棱飞起,翅尖划开镜面般的水面,漾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河水像位沉静的老者,以不急不缓的节奏向东漫流,河底的卵石与水草在澄澈的波光里若隐若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些被浪花浸润的往事。

回溯历史的层叠褶皱,贾鲁河的脉络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鸿沟。那时,工匠们凿石开渠,引黄河之水蜿蜒东去,这条初成的水道便肩负起粮草转运的重任——陶罐与铜鼎在船舱里碰撞出闷响,纤夫的号子沿着河岸的黄土坡一路传远。楚汉相争时,"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剑影刀光曾在此交错,河岸边至今留有夯土筑垒的痕迹,抚摸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夯窝,仿佛仍能触到当年楚河汉界的烽烟余温。时光流转至元朝,工部尚书贾鲁率领万民疏浚河道,铁锹与箩筐的交响持续了数月,当第一缕晨光落在新拓的河面上,这条焕发新生的河流便有了"贾鲁河"的名号,开始书写更为壮阔的篇章。

明清两代,贾鲁河迎来了水运的黄金时代。彼时的河道里,南来的商船首尾相接,乌篷船的竹篙与漕船的木桨在水面交织出密集的水纹。朱仙镇的码头边,挑夫们赤着臂膀扛运着江南的丝绸、湖广的茶叶,脚夫的草鞋踏过青石板路,留下一串串带水的脚印。河岸的酒肆里飘出豫剧的唱段,与船工的号子、商贩的吆喝声揉在一起,在水汽氤氲的空气里发酵成热闹的市井烟火。那时的贾鲁河,就像一条流动的市集,粮船的帆布上还沾着运河的水汽,盐商的账本里已记满了中原的物价,它以日夜不息的奔涌,将朱仙镇托举成"四大名镇"的璀璨坐标。

然而,当蒸汽火车的鸣笛声划破晚清的天空,贾鲁河的橹声渐渐稀疏了。铁路枕木取代了河岸的石阶,汽车的轮胎碾过曾经的纤道,河面上的商船慢慢被渔船取代,只有岸边斑驳的石碑还刻着"水陆码头"的字样,在风雨里默默注视着河道里日渐浅瘦的水流。但它从未真正沉寂——春汛时仍会漫过滩涂滋养两岸的麦田,旱季里仍有孩童在浅滩摸鱼捉虾,河岸边的老槐树年复一年抽出新绿,将浓荫覆在洗衣妇的木槌声里。

如今,新时代的建设者们正为这条古老的河流注入新的生命力。复航工程的推土机在河岸轰鸣,工人师傅们将钢筋深深扎入河床,蓝色的工程围挡上,"一港三区"的规划图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尉氏港区的集装箱吊臂已初见轮廓,航空港的保税仓库正沿着河岸铺开,中牟港区的亲水平台已能看见雏形。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远眺,规划图里的航线在脑海中铺展:货轮将从这里启航,载着郑州造的智能手机与新能源汽车,穿过架在河面上的高铁桥,与沙颍河的船队汇合;再向东,过周口港时能看见淮河的船队来迎,最终在长江的壮阔波澜里,与来自上海港的巨轮鸣笛相贺。

暮色中的贾鲁河渐渐染上黛青,岸边的灯光次第亮起,在水面织出一片流动的星河。此刻仿佛能听见未来的汽笛声从远方传来,混着岸边夜市的烤串香与孩子们的笑声,在河面上酿成新的憧憬。这条曾见证过鸿沟舟楫、朱仙繁华的河流,正以清波为墨,以堤坝为笔,在中原大地上续写新的传奇——它不仅是滋养郑州的母亲河,更是这座城市驶向世界的第一片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媒体矩阵
奔流文学-B站

奔流文学-B站

奔流文学-抖音

奔流文学-抖音

奔流文学-快手

奔流文学-快手

奔流文学-微博

奔流文学-微博

奔流文学-知乎

奔流文学-知乎

奔流文学-百家

奔流文学-百家

奔流文学-顶端

奔流文学-顶端

奔流文学-头条

奔流文学-头条

奔流文学-公众号

奔流文学-公众号

奔流文学-小红书

奔流文学-小红书

奔流文学-西瓜

奔流文学-西瓜

奔流文学-腾讯视频

奔流文学-腾讯视频

奔流文学-搜狐视频

奔流文学-搜狐视频

奔流文学-豆瓣

奔流文学-豆瓣

奔流文学-简书

奔流文学-简书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