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六十五】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四百六十五】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杨稼生老师的作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追忆往事,感情充沛;抒发感情,情真意切,使读者如临其境,在美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受到启迪。
杨稼生老师奔走鹰城大地,博览平顶山山川名胜、了解平顶山风土民情、目睹平顶山建设成就之后,以深厚的感情、浓重的笔触再现了平顶山的风采神韵,为宣传、开发建设平顶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稼生老师与人相交,是心与心的相通,情与情的相连,不趋利,不求报。
他关心同志是由本来的人性中的善性所致。作为一个闻名河南省的编辑、作家,他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人,他是在尽人对人的爱。如果说有什么动机的话,那就是为了让生命少一些负荷,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烦恼,多一些愉悦;少一些酸苦,多一些宽慰;少一些萎靡,多一些精神。
杨稼生老师游遍了祖国的好山好水,他的文章又是案头山水。这些山水,还包括大地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很入世的人,他十分关注苍生百姓的忧乐冷暖,钟情于底层产生的伟岸超拔的人物,牵挂着亲情友情。他眼中的人物和自然界的山水花木又是相互沟通互为象征的,在审美上,在精神品格上。
我心目中的杨稼生老师,拥有诗人的胸襟。他虽然不是个骑马打仗的英雄,可他拥有英雄的胆略和骨气。
在杨稼生老师身上,既有品如松石的一面,他还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人若秋水的一面。他的品格似松石,他的情操若秋水。这正是:“品如松石香在骨,人若秋水玉为神。”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老师——杨稼生。
杨稼生老师,你别走!我看到了,你的亲人、朋友和无数的读者都是这样在心里呼唤着。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你知道吗?此刻大家在殡仪馆为您设立了灵堂。不管相识不相识,熟悉还是陌生,人们的哀思和悼念如潮水般不可阻挡。一封封唁电唁函,一条条挽幛挽联,如哀惋而忧郁的诗篇,升腾着追念您的情感。当拥挤的人流缓缓地向您的遗体辞别的时候,我的视线又一次模糊了……学富雕龙文修天下,才雄走马星殒人间。三十年教诲,三十载深交,遂为九泉之客,哀哉!悲哉!痛哉!
此时此刻,在殡仪馆,亲人们的的泪水如哗哗啦啦的雨声,震天撼地,这也是大家对您的歌颂,对您的怀念,也是您那悲壮的灵魂感化了苍天大地,人们不愿放您走啊!大家的眼泪,对于您是多么可怜的安慰啊!不,敬爱的杨稼生老师!我们的每一颗心,都是您的一座不朽的纪念碑!
杨稼生老师,我为您哭泣!
哭您!我的恩师、我的挚友——杨稼生先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