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六十六】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四百六十六】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时代报告》2024年第1期发表郭进拴《谒刘希夷墓》,全文如下:
在我的故乡汝州城东北约八公里的风穴山口,原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山地,只因唐代诗人刘希夷的忠骨安葬在这儿,就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墨客骚人到此瞻仰凭吊,写诗赞颂。
今年国庆节前夕,我又一次从故乡汝州古城出发,再次前往拜谒刘希夷墓冢。时至金秋,天高气爽,正是游览名胜、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最佳季节。在通往风穴山的山口路旁,有一座刚刚修缮过的“夷园”,园前溪流潺潺,绿水悠悠,后边山上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园内到处都是清雅高洁,缤纷烂漫的菊花,有的似彩带飞舞,纤细窈窕;有的似圆珠合抱,雍容大方;有的如龙爪挺伸,娇艳潇洒;有的似细丝散发,情态飘逸;还有的是圆盘平托,丰腴饱满……花色鲜艳、明朗,黄如金,黑如墨,白似璧玉,绿似翡翠,姿容端丽,美不胜收。“夷园”主殿,是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砖木结构朱色阁楼,蔚为壮观。仰瞻椽头梁栋的木雕装饰,凤头龙首,人物花鸟,体态多姿,逼真动人,造型之美,雕工之精,令人惊叹不已。进园门前行,“唐诗人刘希夷先生墓”的石碑首先映入眼帘。此时,那位俊美、聪慧的风流才子,仿佛揽衣推枕,飘然而出。愤世嫉俗的刘希夷,就像他墓冢周围那“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菊花一样,把傲霜斗寒的铮铮骨气留给了人间。
刘希夷,名庭芝,又名延之,汝州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六百五十一年,是初唐很有才华的诗人。希夷幼年丧父,寄居在洛阳外祖父家。据《唐才子传》记载,刘希夷仪表英俊,善弹琵琶,饮酒数斗不醉,行为不拘小节。他少年时返回汝州,好游山玩水,与僧侣交友。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格调悲壮愁苦,情致哀怨动人。形式上效法汉乐府诗的写法,一反唐初仍占上风的讲究声律辞藻而内容贫乏的浮艳诗风,给初唐诗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高宗上元二年,即公元六百七十五年,二十五岁的刘希夷和宋之问、沈全期同登进士。他们结伴游长江三峡,共咏巫山怀古。后来,又到洛阳栖身宋家,与当地名士贾曾、殷四等酬唱为乐。他生性风流倜傥,不修细行,为宋之问所忌。
名人必有名篇,《代悲白头翁》被公认为是刘希夷的代表作,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更是历代不衰的千古绝唱。《代悲白头翁》,语言优美,音节铿锵,感情深沉悲凉,前半部分写娇美的洛阳女儿见落花而叹息,正如诗中所写:“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谁复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为桑田变为海。”后半部分写白头翁昔日翩翩少年,而今老病缠身的可悲情景:“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叟鹤发乱如丝。但看旧来歌舞地,惟有黄昏乌雀悲。”这首诗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红楼梦》中的《葬花词》都隐约可见《代悲白头翁》的痕迹。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首诗的大意是:
又是一年一度的落花季节,繁华的洛阳城东,桃花李花已然过了盛开的日子,风吹花落,落英缤纷,飘来飘去,不知飘向了谁家?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