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 正文

【四百六十七】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浏览:1189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2025-07-26
已关注 关注

【四百六十七】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正值花样年华的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自坐在院中,看着纷纷飘落的桃李花,不由自主地长吁短叹。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盛况?

       已经看见,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以前郁郁葱葱的桑田,如今变成了汪洋大海。

       过去的故人,现在已经无法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现在的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花开花落,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也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个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最后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刘希夷的这首诗构思奇特,抒情宛转,语言优美,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这首诗,从女子写到老翁,一方面,通过描绘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了人生短促、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慨;另一方面,通过描绘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了世事变迁、祸福不定、富贵无常的感慨。最终道出一个真谛,就是不管是红颜女子,还是白头老翁,结局都是一样,终归难逃衰老的命运,人们都有共同的命运,所以,更应该互相关爱,同命相怜。

       这首诗最经典的莫过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由此不由想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所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经典名句,具有很强的醒世作用,看似非常简单直白,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短暂与永恒,变化与循环,有限与无限,人生与自然,如此等等,都包含在这看似浅显的感慨之中了。

       我们每一个人,关于生命和人生的种种感受、感想、感慨、感悟,都会被这句诗勾引出来,也都包含在这句诗里。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好好生活,热爱所有美好的事物。

       根据《校笺》引徐松《登科记考》为据证明刘希夷是“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又据《大唐新语》所谓“少有才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的记载,认为刘希夷生前是不得志,直到开元年间“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另据《大唐新语》“善弹昆琶”,及其诗《春日行歌》和《故圆置酒》中的诗句考证了《唐才子传》“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的说法确凿。王文一根据诗人作品的内容,认为诗人到过洛阳、长安、嵩山、南阳,还游历过江南、蜀地。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媒体矩阵
奔流文学-B站

奔流文学-B站

奔流文学-抖音

奔流文学-抖音

奔流文学-快手

奔流文学-快手

奔流文学-微博

奔流文学-微博

奔流文学-知乎

奔流文学-知乎

奔流文学-百家

奔流文学-百家

奔流文学-顶端

奔流文学-顶端

奔流文学-头条

奔流文学-头条

奔流文学-公众号

奔流文学-公众号

奔流文学-小红书

奔流文学-小红书

奔流文学-西瓜

奔流文学-西瓜

奔流文学-腾讯视频

奔流文学-腾讯视频

奔流文学-搜狐视频

奔流文学-搜狐视频

奔流文学-豆瓣

奔流文学-豆瓣

奔流文学-简书

奔流文学-简书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