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之子》是阿塞拜疆演唱体史诗,大约形成于十六、十七世纪。它叙述一个劫富济贫、爱国抗敌的民族英雄罗甫尚。关于这个英雄,在高加索和中央亚细亚其它民族中间也流传着大同小异的传说。
牧马老汉阿里受封建主戛桑汗之命,给外国客人土耳其贵族埃司亨汗挑选两匹种马,因不称客人心意,被主人挖掉了眼睛。老汉临死时,给儿子起名“盲人之子”,并给他留下两件宝物:神马和用闪电铸成的宝剑。他儿子本叫罗甫尚,是个出色的民间歌手。父亲的被害加深了他对统治者的仇恨,他杀死戛桑汗,替父亲报了仇,从此专跟国王、贵族、牧主作对。他聚集了一批好汉,抢劫富人、救济贫民,以松林口山寨为落脚之地。“盲人之子”的名声日益扩大。他营教了土耳其苏丹的女儿妮雅尔公主,并结成夫妻;后又收养了精明能干的艾瓦子为义子。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的统治者企图用武力消灭他们,未成,改用种种诡计。他的神马、他的义子,甚至他本人都曾经落在敌人的手中,但依靠伙件们的机智和勇敢,每次都得救。“盲人之子”觉得自己年老了,便放走了神马,抛弃了宝剑,可是敌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消灭他的队伍的野心。敌人调兵遣将围攻松林口山寨,山寨一带的居民不分男女老少纷纷投入抗击敌人的斗争。“盲人之子”意识到必须继续战斗下去。他说:当人间还有国王和苏丹,牧主和可汗,我就不能放弃作战。我们不能衰老,也不能死亡,只要敌人不绝种,我们就永在!
《盲人之子》反映了高加索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内外压迫者的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因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此外,这首史诗的形式也为民间所喜爱:散文的叙述结合了抒情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