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上半期是屠格涅夫创作活动最盛期。他的几部脍炙人口的杰出的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罗亭》是其中第一部。
随着解放运动的发展,屠格涅夫对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他看到了他们的优点,但同时又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致命的弱点。主人公罗亭是四十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青年时代他在莫斯科大学受过进步思想的熏陶,对人生抱有崇高的理想。他聪明、高尚、才华过人,能言善辩。热爱真理的火焰从未在他身上熄灭,他也能在别人的心里点燃起这种火焰。他津津有味地谈论“短暂的人生的永恒的意义”,“牺牲小我来为大我谋福利的人才配得上人的称号”。他在女地主拉松斯卡雅家里的谈吐惊倒了所有的听众。
地主夫人的女儿娜达丽亚是个对生活怀着美好向往的纯洁、勇敢的少女,她真切地爱上了罗亭。可是罗亭却在这个坚强的女子愿意违抗母命,抛弃一切而随他出走时,顾虑重重,终至退缩。作者通过娜达丽亚与罗亭之间的爱情深刻地暴露了罗亭型的知识分子。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但却远离人民,不了解俄国社会,不知道如何进行实际斗争。他们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由于解放运动的深入,屠格涅夫对罗亭的批判要比普希金对奥涅金,莱蒙托夫对皮巧林的批判更为严厉。但一八六○年小说再版时,屠格涅夫添写了罗亭在巴黎巷战中牺牲的尾声,给罗亭的形象又增添了一些光彩。这是当时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屠格涅夫
贵族自由主义世界观的一种反映。
罗亭也是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之一。但是就其社会作用而论,他的作用要比奥涅金、皮巧林大得多。因为他们虽然有共同之处,但罗亭曾用他勇敢的号召,充满激情的言论点燃起别人的心灵,起过有益的作用。高尔基说:“假如注意到当时的一切条件——政府的迫害、社会的智慧贫乏,以及农民大众没有认识自己的任务,——我们便应该承认:在那个时代理想家罗亭比实际家和行动者是更有用处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