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父与子》写于屠格涅夫和革命民主派决裂之后。作品集中反映了一八六一年农奴制度废除前夕,社会上保守与进步阵营在各个方面的思想斗争,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色彩。小说发表后立刻引起社会上激烈的争论。
以贵族地主帕威尔·基尔沙诺夫为首的“父辈”和以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为首的“子辈”,分别代表当时俄国社会上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两大阵营,或根本对立的“两种历史倾向”。
在小说中,双方就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哲学、社会原则各个方面展开激烈的唇枪舌战,而争论的焦点则是对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态度问题。巴扎罗夫聪明、智慧、坚定、自信。他代表民主主义力量坚决否定一切旧原则。在争论中,他处处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而维护旧制度的帕威尔·基尔沙诺夫则节节败退。《父与子》在俄国文学中最早地反映出了俄国解放运动第二阶段——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开始和新一代社会活动家的战斗姿态。
但是由于屠格涅夫世界观的局限,他笔下的巴扎罗夫还不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巴扎罗夫否定现存贵族制度,具有唯物主义观点,但他缺乏正面的行动纲领,对人民中间蕴藏的力量认识不足,甚至有粗暴的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倾向。这些缺点是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精神面貌格格不入的。巴扎罗夫在他事业尚未展开,当他正在壮年时突然死去,最后墓地上一片凄凉。这种结局也反映了屠格涅夫对民主主义者的事业的看法,他曾说:“在我看来,他(指巴扎罗夫——笔者)的死应当是他那悲剧形象的最后一笔。”
巴扎罗夫的形象是有矛盾的,因此引起了很大争论。尽管如此,巴扎罗夫无疑是六十年代俄国社会上部分民主主义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优秀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