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下半叶,屠格涅夫在政治思想上与革命民主主义者有了明显的分歧。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贯串着一种悲哀的抒情的调子,作家感叹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个人幸福的不可能。这一方面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贵族之家》。
小说的情节极为简单:贵族世家之子拉夫列茨基在父亲死后继承大批遗产。他想学习深造。可是爱情和婚姻使他半途而废。个人幸福并不长久,妻子不贞使他极为痛苦。在国外游历几年后,他回到俄国,想重整家业,改变生活方式。这时,他遇到了一个纯朴的、虔敬上帝的少女丽莎,爱情之火又在拉夫列茨基心中燃起。报上误传他妻子身亡国外的消息,更增强了他对可能实现的个人幸福的向往。忽然,妻子回来,拉夫列茨基再度陷入痛苦。在道德责任感面前他们屈服了:拉夫列茨基同妻子和解,丽莎进了修道院。
作者通过拉夫列茨基和丽莎的相互关系,展开故事情节,阐述了个人幸福同义务相冲突的伦理问题。屠格涅夫在这部小说里还通过拉夫列茨基一生一事无成表明贵族地主阶级的没落。拉夫列茨基尽管是这个阶级中的优秀分子,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无能和于社会无益。这样,屠格涅夫就怀着惋惜的心情为贵族阶级写了一首挽歌,结束了他五十年代以贵族为主人公的创作阶段。
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是情节精炼,人物性格刻划深刻。"